我把我對摺,輕輕把你也對摺~用名片紙摺出立方體! 還能談談三視圖與對稱──《藝數摺學》
作者/李政憲 對應:七年級「三視圖」、九年級「生活中的立體圖形」 需要道具:名片紙(長寬比例約 1.6:1,建議有 4 種顏色)、色紙 增加立體空間感的「三視圖」! 在十二年國教的 108 新課綱上路後,數學課中多了一個「三視圖」的概念,這個三視圖,不只能夠增進同學們的立體空間感,也和時下正夯的 3D 列印等新科技作結合。...
View Article看見了!黑洞在合併:那場讓「重力波」現形的大事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郭雅欣,美術編輯/林洵安 若說起近年科普界最火紅的關鍵字,絕對少不了「重力波」。重力波爆紅的原因,無非是位於美國的雷射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 (LIGO) 在 2015 年首度觀察到來自一場黑洞合併事件引起的重力波,並於 2017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肯定。重力波到底是什麼?和黑洞又有什麼關係?2019...
View Article廚房與食品工廠如何確保食品安全?認識傳統食品加工
作者/朱中亮,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蔬菜與生鮮魚肉等食物,從採收或屠宰一直到送到廚房或餐桌之前,會經過各種生化反應,同時微生物也會在其中繁殖,當菌數過多或產生毒素時,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為了確保食品安全,必須進行適度加工以便保存,許多食品加工技術都是因此發展出來的。 食品加工對食品的重要性不容忽略,本期的 ILSI Taiwan...
View Article愛因斯坦建構重力方程式,背後的「藏鏡人」是幾何學家?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採訪編輯/郭雅欣,美術編輯/林洵安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以重力方程式來描述時空中的物質如何影響整個時空的幾何,顛覆了牛頓的古典時空概念,並成為廣義相對論的核心。科學家用重力方程式預測了黑洞存在、宇宙膨脹、重力波等等現象,後來一一獲得驗證。...
View Article廚房裡辦不到的加工技術:認識現代食品加工
作者/朱中亮,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為了生產更天然、新鮮、少添加物使用的加工食品,食品科學家積極研發各種對食品品質破壞較小的非熱加工技術,希望突破熱殺菌的極限。 本期ILSI Taiwan專欄邀請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朱中亮資深研究員介紹現代食品加工技術,包括無菌加工技術、超高溫短時間滅菌技術、冷凍乾燥、欄柵技術、薄膜除菌等殺菌技術,以及製造外觀花俏食品的擠壓加工技術。...
View Article數算日子的智慧:貝氏統計學家的婚姻難題
Dear Abby 是 1956 年開始發行、流傳甚廣的美國顧問專欄,起初的作者 Pauline Phillips 已在 2013 年過世,現由她女兒繼續以同名執筆經營。Dear Abby 經常為讀者提供諮商,為他們解決各種疑難雜症。下面這封讀者來函曾被列入統計學教科書裡,我也常用來作為基本統計學的教材。 「Dear Abby: 妳在專欄寫過女人懷胎266天。這是誰說的?我懷我的寶貝懷了 10...
View Article小朋友一天可以流多少口水?──2019搞笑諾貝爾化學獎
文/楊朝源 點仔膠,黏著跤。 叫阿爸,買豬腳。 豬跤箍仔滾爛爛,枵鬼囝仔~流喙瀾~ ——童謠《點仔膠》 或許你曾經聽過這首童謠,但你可曾想過,歌曲中嘴饞的死小孩,一天到底可以流多少口水呢?就讓來自日本的渡辺茂先生告訴你吧! 口水具有許多功能,例如初步分解澱粉與幫助吞嚥等。 實驗重點:嚼一嚼,吐出來,秤重 1995 年,渡辺茂先生為了測量小孩子一天可以分泌多少口水,找來了男、女各 15 位的 5...
View Article生活中到處都是塑膠製品?幾個降低暴露塑化劑的注意事項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推動化學物質綠色生活知識教育平臺計畫企劃,泛科學執行 文/文詠萱 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塑膠材料:買菜裝菜的塑膠袋、手搖飲料的塑膠杯、晚餐炒飯的便當紙盒。除了一次性的塑膠容器,還有身上穿的、使用的東西,塑膠製品佔有很大的比例。而除了一次性塑膠用品的廢棄問題,生活中的塑膠往往也與「塑化劑」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 自 2011...
View Article登月不只是登月: 阿波羅計畫的科學貢獻
2019 年 7 月 20 日是人類登陸月球 50 週年,大部分的眼光都集中在人類在另一個星球留下腳印這件事,不過阿波羅計畫其實包括了許多科學實驗,讓我們對地球最近的鄰居,有更清楚、正確的認識。 阿波羅太空人在月球上不只是留下腳印而已,他們還對月球研究做了許多貢獻。影像來源NASA。 月球怎麼來的? 數千年來,月亮一直是墨人騷客創作的題材,不過我們對月球起源的了解,卻是最近一、兩百年的事。 1898...
View Article塑化劑風暴八年回顧:談 DEHP 對性別的影響與被污染的起雲劑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之推動化學物質綠色生活知識教育平臺計畫企劃,泛科學執行 文/陳衍達 2011 年春末,塑化劑風暴席捲全臺,原本應該邁入旺季的冷飲產業在人心惶惶之下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場風暴除了百億元的損失,也給臺灣社會帶來極大的恐慌,並對國人健康造成難以估計的傷害,並重損食品 GMP 標章的公信力,2015 年食品標章 GMP 正式走入廢止。 DEHP...
View Article生活中的諾貝爾獎【診療間篇】
提到諾貝爾獎,就想到一系列複雜又艱深的研究嗎?其實諾貝爾獎從上個世紀的 1901 年開始頒發,有許多成果已經進到我們的國中國小課本,甚至原本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與現代的科技、醫療息息相關。 來和我們一起瞧瞧,一間小小的診療間裡藏有多少個諾貝爾獎吧! 侖琴 (Wilhelm Röntgen) 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了...
View Article如果你擁有「比尋常人敏感萬倍」的絕對聽覺能力,會是怎樣的感覺?|重甲科不科?03
文/許經夌(ZERO)│中原大學物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重甲機神》的故事中除了「巨大機器人」這個要素之外,還有一個動漫畫迷一定也不陌生的要素:「偶像歌星」!我們的女主角「天音」就是一個號稱有「絕對聽覺」能力的實力派偶像歌星。 《重甲機神:神降臨》的女主角、擁有「絕對聽覺」的天音。 圖 / 威視電影提供...
View Article巴哈花精真的有效嗎?回顧十篇研究,告訴你事情的真相!
作者 / 海苔熊、廖英凱 ※ 利益申報:本文沒有獲得任何花精廠商贊助 我(海苔熊)出版第一本書的時候,出版社也同時在幫另一位作者規劃關於花精的書;那時候我還不確定這是什麼東西。養貓之後,我的其中一隻貓咪Q寶四處亂尿尿,花精師便開了一瓶給牠吃吃看,看能不能改善情緒;結果發現沒有任何幫助。 圖/pixabay...
View Article歐洲酸沼特產,木乃伊「圖論男子」的那時此刻——《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圖論男子」木乃伊檔案 發現地點:丹麥 數目:1 具 發現過程:於沼澤範圍被找到 特點:屍體被妥善地保存,頭髮及臉部表情被完整保存下來,面容極其安詳 古埃及以全身包著繃帶的木乃伊最著名,但你可能不知道歐洲因為自然環境關係,同樣「盛產」酸沼木乃伊(bog bodies)。這一篇我們到丹麥,看看完美的「圖論男子」(Tollundmanden)。...
View Article立陶宛的孩童木乃伊,透露天花歷史研究的關鍵資訊?——《木乃伊不容易》
作者/李衍蒨 木乃伊檔案 發現地點:立陶宛 數目:23 具 發現過程:屍體因地下墓室的極端環境而被木乃伊化 特點:屍體透露了那個年代的流行病狀況,特別是天花病的爆發 如有機會歐遊,很多人都會想去波羅的海旅行,感受介乎東歐及北歐之間的另類歐洲風情,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的風景真美得如畫。不過,既然出自我手筆,當然不會是旅行遊記!...
View Article真愛總是尋尋覓覓?讓「數學愛情大師」漢娜‧弗萊幫你找到解答
數感實驗室/朱倍玉 每個專業領域都有所謂的權威,當「出了一些狀況」時,我們會向他們求助。 健身不見成效?請找健身教練;經常胃痛?請聽聽醫生怎麼說;在交友軟體尋覓另一半?除了拜月老, 「數學家在尋找真愛上特別在行。」數學家漢娜‧弗萊(Hannah Fry)也是一位值得諮詢的對象。 漢娜的演講「愛的數學」(The mathematics of love),在網路上有近 500...
View Article生活中的諾貝爾獎【電子用品篇】
提到諾貝爾獎,就想到一系列複雜又艱深的研究嗎?其實諾貝爾獎從上個世紀的 1901 年開始頒發,有許多成果已經進到我們的國中國小課本,甚至原本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與現代的科技、醫療息息相關。 來和我們一起瞧瞧,你的身邊藏有多少個諾貝爾獎吧! 在屋頂也能發電:太陽光電 192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View Article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作者/林書帆、黃家俊、邱彥瑜、李玟萱、王梵 地震工程界有句老話:「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這句話當然不是絕對,因為地震引發的山崩、海嘯一樣會致命,但不可否認,地震時大部分的傷亡都是因建築倒塌或嚴重損毀所造成。 傳統的土角厝。圖片來源/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View Article房屋耐震、減震、隔震差在哪?怎樣選擇才能住得安心?──《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作者/林書帆、黃家俊、邱彥瑜、李玟萱、王梵 本文接續〈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雖然耐震規範的各種係數與專有名詞對一般人來說有點艱深,但依目前臺灣的法規落實程度,民眾大可對規範的作用抱持信心。不過這不表示九二一地震前蓋的房子一定不安全,勘災經驗也顯示,原本被劃分為弱震區的南投、臺中等地,大部分建築仍能倖免於難。況且建築物是否堅固,關鍵仍在於施工品質。...
View Article102秒內傳出地震報告!臺灣第一個地震速報系統的誕生──《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
作者/林書帆、黃家俊、邱彥瑜、李玟萱、王梵 臺灣速報的優勢:利用即時強震訊號自動定位 「當年,沒有一個國家用即時強震訊號做地震觀測,臺灣是第一個!」吳逸民指出,能在一百零二秒內傳出地震報告的關鍵有二:一是善用「即時強地震觀測訊號」,第二是以此資訊做自動定位,並在短時間內提出預警。 圖/GIPHY...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