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下雨天時,你不會被雨滴狠狠痛扁?
下雨天的時候走在路上,天氣涼涼的,聽著雨聲的感覺非常好。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雨滴會從天上掉下來? 「啊!就像蘋果會掉到地面一樣,會受到重力的作用嗎?」你可能會這麼說。 好,那我們這邊就來帶大家算一下,一滴雨從高空落到地面,純粹只有受到重力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感覺吧! 只有受到重力作用雨滴的運動分析 當不考慮空氣阻力時,由高空落下的物體全程會受到重力加速度值 g...
View Article鹹味小知識:蜜蜂比較喜歡鹹鹹的花蜜?
民以食為天。日常裡,我們習慣以鹹食作為正餐,可想而知,鹹的味覺感知一定有著其必要性,使得我們懂得去尋找並補充帶有鹹味的食物。 食鹽長怎樣? 聰明的你或許已經想到了!關於鹹味,那就不得不提——鹽。 現代人類在食物中添加鹽作為調味劑,統稱為食鹽。我們常使用的餐桌鹽為一種含有 97~99% 氯化鈉(NaCl)的精製鹽。 常見的食鹽,餐桌鹽。圖/維基百科...
View Article用黑白相機拍出色彩繽紛的宇宙
文/邵思齊,現就讀臺大地質科學系,著迷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現代的人們生活在充滿明亮人造光源的城鎮中,難以想像純粹的夜空是什麼樣子。對宇宙中天體的印象,多半來自各地天文台與太空望遠鏡所捕捉的絢麗星雲、星團、星系。但這些影像中的顏色是真實的嗎?如果我們能夠用肉眼看到這些天體,它們的顏色真能如影像中如此的五彩繽紛嗎? 色彩的起源:為什麼人眼能看到顏色? 電磁波跨越各種尺度的波段,有波長遠小於 1...
View Article沒有「引力」,只有「時空扭曲」——《高手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基本 廣義相對論,簡單地說就是兩點。 第一,一個有質量的物質,會彎曲它周圍的時空。這是「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第二,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一個物體總是沿著時空中的測地線運動。這是「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這裡根本沒有引力的事,根本不需要引力。...
View Article跌入黑洞的瞬間,會發生什麼事?——《高手相對論》
事件視界望遠鏡發佈的第一張黑洞圖片。圖/事件視界望遠鏡, CC BY 4.0 黑洞 根據廣義相對論,一個星體的質量愈大、自身的尺寸愈小,它對周圍空間彎曲的程度就愈厲害。所謂「黑洞」,就是它把周圍空間彎曲得實在是太厲害了,以致連光線都無法從裡面出來。...
View Article顛覆過去發現!中研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登上《Nature》期刊
文/中研院新聞稿 德國植物學家馮莫爾 (Hugo von Mohl) 在 1835 年首次觀察到細胞分裂後,過去 180 年來,大家只知道兩種細胞分裂方式──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透過製造新的細胞,讓生物體的發育、生長與繁殖成為可能。 中央研究院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振輝團隊...
View Article一喝酒馬上醉!那些「酶」告訴你的事——《生活中的東西都可以寫成化學式》
酒精與酶的化學反應 酒量不好的人,一喝酒馬上就會醉(順帶一提,筆者就是如此),這是因為酒裡含有酒精的緣故。化學上,將酒所含的酒精成分稱為「乙醇」,化學式為 C2H5OH。乙醇進入人體後,會跟肝臟中某種稱為「酶」的分子發生化學反應。酶是一種巨大的分子,可以促進化學反應。C2H5OH 與酶反應的過程可由以下的化學式表示(式 1)。...
View Article為什麼吃甜的會蛀牙?——《生活中的東西都可以寫成化學式》
來談談我們的敵人——蛀牙。 蛀牙的化學物語 導致蛀牙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前面提過的蛀牙菌是其中一個因素,而蛀牙菌具體的名稱為「轉糖鏈球菌」,據說這種細菌常在孩童約三歲以前經由大人傳染,原因包括使用父母用過的筷子和湯匙,或輪流喝飲料等;另一個因素就是食物中所含的糖分,主要成分為「蔗糖」。...
View Article多重宇宙與量子力學的派系之爭
文/林祉均 從《瑞克與莫蒂》到最近的《媽的多重宇宙》和《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多重宇宙的浪漫概念一直是各種作品愛用的元素。主角穿越到其它平行宇宙中,遇見各種不同的可能性,實現未能完成的心願。 可惜的是,現實中似乎沒有這種好事情。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就只有一個,一切就照著原本的劇本發生,沒有穿越或是重來的機會。...
View Article「好奇心」不只是珍貴的學習動機,還能讓孩子學得更好、記得更牢!
大家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隔天要考試了,卻不管怎麼背誦依然記不得內容,反倒是平常無意間看到的有趣事情,那怕再冷僻或有些困難,卻深深印在腦海裡,就算隔了好一陣子依然記得很清楚。就算隔了好一陣子依然記得很清楚。或者回想一些學習能力很強的友人、孩子,好像也特別愛問「為什麼」,對事物都充滿好奇。 一些學習能力很強的友人、孩子,好像也特別愛問「為什麼」,對事物都充滿好奇。圖/envato elements...
View Article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中研院揭曉「人馬座 A 星」的神秘面紗!
文/泛科學編輯部(曹盛威、郭令鈞、雷雅淇、侯郁家、劉品萱) 你看過黑洞嗎?不論有沒有,你都可以再靠近一點!這張就是黑洞近照: 首張銀河系中心黑洞照片。圖 / EHT Collaboration 還記得 2019 年 4 月拍攝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嗎?那是來自 5500 萬光年以外的 M87 星系。三年後的現在,也就是臺灣時間 2022 年 5 月 12 日晚間,「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View Article調香師的秘密:「糞臭素」挑起你骯髒的慾望
倫敦高級區梅費爾(Mayfair)的聯排透天洋房裡,他與屋主近身互動。六呎高,湛藍的雙眸,古銅的肌膚,寬闊的下顎,銀髮一絲不苟地貼齊,以及一縷迷人的香氣:肉桂、皮革和不可言喻的香味,他確定迎面襲來的深刻,源自另一個時空。 梅菲爾位在倫敦西區,它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地區之一。圖/Wikipedia...
View Article遲來報到的質數——《數學,這樣看才精采》
2013 年國際數學界最轟動的新聞,應屬中國留美學者張益唐在孿生質數問題上所作出的突破。他個人的經歷更增加了整件事的傳奇性。 數學家張益唐。圖/VOA, 公有領域 張益唐雖然是北大數學系的高材生,但是 37 歲從美國普渡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因與指導教授意趣不合,一時在學界無法發展,多年靠打工餬口。1999...
View Article莫比烏斯把紙帶轉了幾圈——《數學,這樣看才精采》
莫比烏斯環。圖/David Benbennick, CC BY-SA 3.0 記得 2018 年初我在谷歌搜尋引擎裡打入「莫比烏斯」,出乎我意料之外第一頁跳出的全是關於電影《莫比烏斯》的訊息。我本來對此電影毫無所知,瞄了一下摘要文字,原來是一部沒有臺詞,內容又涉及閹割和亂倫的韓國電影,真是有點讓人感覺噁心。 再用英文 Mobius 打入谷歌,結果出來的都是電玩《莫比烏斯 Final...
View Article一生最重要的數學教育:小學數學——《數學,這樣看才精采》
圖/envato elements 2014 年底一篇新聞報導的題目〈6 分之 1 中小學生學力不及格〉,讓人感覺怵目驚心。還好看完內文之後,才知標題有誤導的嫌疑,其實計算不及格比率的基數並不是全體中小學生。 教育當局實施中小學生補救教學方案,針對各班國文、英文、數學排名倒數 35%...
View Article時間是甚麼?國內物理學家與哲學家怎麼看?
撰文|陳貴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校對|陳樂知(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臺大傳統與科學形上學研究中心執行長、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秘書長) 臺灣邏輯、方法論、科學與科技哲學學會(LMPST Taiwan)為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以及學界與公眾之間的交流,籌劃《種種意識講場》的系列論壇。...
View Article關注大麻合法化,先了解大麻的大小事
泰國衛生部長 Anutin Charnvirakul 最近為了響應即將在六月上路的新法--家戶種植大麻合法化--並加速大麻轉型為該國的經濟作物,在今年五月八號時宣佈政府即將在下個月發放百萬棵大麻植株,以鼓勵民眾種植[3]。這些大麻為醫藥用大麻,但若要轉為商用大麻,只要向地方政府申請即可。雖然聽起來可能讓很多人躍躍欲試,但是目前在泰國娛樂性使用大麻,仍然會面臨牢獄之災。 泰國新法上路,那台灣呢?...
View Article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誰發現量子力學?
文/賴昭正 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發現就是看到別人都看到的東西,但思考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Albert Szent-Györgyi,1937年諾貝爾醫學獎 在「黑體輻射光譜與量子革命」(科學月刊,2022 年)一文裡,筆者提到了普朗克如何於 1900 年 10 月 19...
View Article【2002 諾貝爾化學獎】質譜與核磁共振
本文轉載自諾貝爾化學獎專題系列,原文為《【2002諾貝爾化學獎】質譜與核磁共振》 譯者/蔡蘊明|台大化學系名譽教授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是由三位學者所共享,他們的研究涵蓋了兩個重要領域:質譜與核磁共振。這三位得獎者是美國 Virginia Commonwealth 大學的 John B. Fenn,日本島津(Shimadzu)公司年僅四十三歲的研發工程師田中耕一(Koichi...
View Article保護腦袋都靠它!——安全帽的科學技術
不管是看泛科學小編計算「九天玄女的加速度」,還是挑戰怎麼包裝「雞蛋自由落體」才不會破,結果成功與否都歡樂無限。[1]因為摔完死活都是別人,一概事不關己。 然而,如果今天摔的是您的腦袋呢? 圖/GIPHY 都柏林大學腦創傷模型 秉持著「死道友,無死貧道(臺語)」的精神,一群加拿大的科學家拿假人頭來試砸,再用「都柏林大學腦創傷模型」(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 Brain...
View Article